转眼又是春节寒假。假期里,我们可能会带着孩子走访亲朋好友,或到各处参观游玩。一年来忙着上班的父母,终于有了一段比较完整的时间能够与孩子朝夕相处。而这相处又有很大概率出现在“公众场合”。
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?过年对于我们来说是“放松”还是“考验”?实际情况是,我看到很多朋友在过年后回单位上班时都会叫苦不迭,假期里很多时间无法像上班时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,特别是孩子在公众场所出现怯懦、抵触、焦躁时,大人也可能由最初的循循善诱变得暴跳如雷,让彼此的情绪统统溃堤,在亲友或众人面前,家长“很丢脸”,孩子“很受伤”……
所以,在春节到来之前,不妨来听听我亲身经历的几个小故事。也许对您有所启发。
带低龄宝宝看话剧,随时做好离场准备
在孩子三岁的春节假期,我和魏工带着乐山乐水兄弟来剧院看儿童话剧《丑小鸭》。由于之前咨询了同龄孩子的家长,他们都“打包票”似地表示孩子天然就喜欢看儿童剧,会痴迷到不想走。我于是对自己孩子也信心满满。乐山乐水刚到剧院,也觉得处处好新奇,很放松地坐在座位上。一会儿,演出开始了,主持人说要找一只“狐狸”。灯光暗下来,聚光灯四处闪,忽然就聚焦到二乐兄弟身上。来不及惊讶,后排忽然站起来一个装扮成“狐狸”的演员,大叫一声跳起来!两兄弟同时回头,但见银白的灯光照着“狐狸”先生夸张的笑容,立刻被这一幕吓得大哭起来。
后面的节目,虽然我极力安慰解释,“狐狸”是叔叔扮演的,并不可怕,可是孩子的兴致已经明显减弱,只要“狐狸”出来,乐山就赶紧躲进爸爸怀里,乐水则尖利大哭,要求我“走吧,走吧!”无奈之下,在众人目送中,我只好带着孩子尴尬离场。
刚走到过道里,乐水又忽然听见了丑小鸭欢快的歌声,他又要求停下来看。我就带着他在后排的角落里站着看。可是,讨厌的“狐狸”又时常窜出来捣乱,乐水则立即大哭:“还是走吧,还是走吧!”我刚要试图安慰他,工作人员就用手电照过来:“请您不要打扰别的观众。”很多家长转过头,向我投来同情的目光。我赶紧抱起乐水落荒而逃。
来到休息大厅,我感到又扫兴又羞愧。不仅心疼票钱,更感到众目睽睽之下的尴尬。但我没有对乐水发脾气,在情绪不佳时默默陪着孩子不说话可能更好些。乐水则很快从恐惧情绪中走出,在楼梯上爬上爬下乐此不疲。我就在他身后默默地跟着他爬楼,一步一步,当我爬了第三圈之后,我的情绪恢复了平静。我想:这种突发事件(突然的惊吓)谁也没法预料,而让我出去的工作人员和目送我的家长都是出于正确的公众规则,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啦。
当然,我们可以通过提前多做功课来尽量了解各种突发可能,所以,没过多久我在珠海带孩子看大马戏时,惊险刺激得多,孩子却一直情绪平稳。(可参考文末旧文链接)
如果在公众场合发生了难以控制的局面,先带着孩子果断离开现场。
当我们的情绪很差时,切记先沉默一会儿,看看孩子会怎么做。
请勿过度“谦虚”让孩子难堪
自谦是我们的传统,在节日聚会中,我们经常愿意夸别人的孩子,而找出自己孩子的缺点谦虚一番。我就曾听到家长们这样的对话:“你家孩子吃饭真乖!我家都快上大班了,在家吃饭还得大人喂。”“可我家这孩子体育不好,跑步老是倒数第一,真愁人。”我观察这时候被“揭短”的孩子们表情都很郁闷,皱着眉头十分难堪。
久而久之,也许他们就习惯了家长对自己的“定性”,反正大家都知道我那些丢脸的事了。我就是这么没用。
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第一重要,也是孩子认可自己、培养自信最直接的参照物。所以,在外人面前更要肯定自己的孩子。
给大家看一个积极的例子。
在我的相册里放着一张我五岁左右上台唱歌的老照片,那背后藏着一段我记忆犹新的故事。那一年春节前,爸爸的单位举行职工联欢会。由于节目比较少,就邀请职工子女也踊跃上台表演节目。爸爸鼓励我说:“要不要把前两天幼儿园学的歌曲表演一下?我觉得你唱得特好听!”于是,我信心十足地大步跑到台上流利地唱完一首歌。
小孩子总是对于自己会的歌曲演唱得特别快,以显示自己的熟练。但是对于听众来说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结束了。所以,当我下台时,我听见观众们七嘴八舌地评论:“这也太短了吧?”“是啊,还没听见就唱完了!”“还没报幕时间长呢。”我听了心里委屈极了,心情从高处跌落到谷底,喉咙一阵发酸。如果这时爸爸也批评我唱太快,我肯定要哭出来了。
谁知,我爸却像第一次听过这首歌似的,两眼冒光地看着我称赞:“嘿!唱得真好听!我家闺女居然不怯场,那么大的舞台都敢上,有胆量!”爸爸竟然是从“胆子大,不怯场”这个角度来肯定我的,让我心里一下子全亮了起来。
现在回忆起来,我还能完整地品味这心情的几次起落,和最终的欣喜与成就感。是啊,唱得快慢只是技巧问题,但敢跳上舞台的勇气才真是难能可贵的啊。爸爸并没学过心理学,但对我却永远保持欣赏和尊重,这对于我之后的“从不怯场”也奠定了良好的信心基础,让我做成了很多看似根本做不成的事,真的很感谢老爸。
当别人否定你的孩子时,你仍然能暂时放下“大人的面子”,从孩子的努力中发现闪光点并加以明确的肯定。
事实上,孩子对于别人的看法都不在意,他最在意的是父母的评价。
当孩子拒绝尝试时,我们要力劝吗?
某个小长假,我们和友人带上孩子相约游乐场。大部分项目都是孩子们一起玩儿,兴致很高。最后一个项目是手摇船,每个孩子手摇一艘小船,在一片浅水池塘里行驶。小朋友们兴奋极了,都纷纷爬上船开动起来。但乐水却迟迟未动,站在岸边一言不发很“低气压”,说什么也不玩。叔叔阿姨们纷纷鼓励他:“你看,比你小的妹妹都敢玩船,一个大男孩怕什么!”“就是,水那么浅,有什么好怕的?”他听了更加窘迫,只好扭过脸去,非常不自在。可能是在自我挣扎呢。
我知道这是因为上次玩船时他自己一个人开得比较远,一回头发现离岸太远周围没人了,害怕得大哭。这个回忆的阴影显然还没有消散,所以影响了今天的勇气。于是,我替他向大人们解围:“乐水上次玩水胆子很大,可是开出去好远一回头没人了,就有点吓着了,所以这次不敢玩。下次就好了!”
然后我继续转移注意力驱散他的低气压,蹲下身子扶着他的肩膀:“小弟,你刚才的跳床蹦极太棒了,第一次跳就跳那么高,妈妈看着都紧张。你却一点不害怕。下次咱们还玩!”
乐水听了,脸上立刻多云转晴,开心地说:“嗯!我跳那么高都不害怕!”魏工更是了解自己的孩子,一再婉拒朋友们帮乐水买船票,不想把孩子推到非要去做的境地。
游乐的目的是放松,不一定处处需要“鼓足勇气”“战胜自己”之类的沉重感。
被“比你小的孩子都敢”“所有人都敢玩除了你”这样的话击中,实际上只是大人在和自己的“面子”较劲啊。帮孩子及时解围,孩子轻松,大家也都轻松。
如何在公众场合帮助别的家长和孩子
最后一点,其实很重要。因为它有益于整个公共氛围的改善。
在确保自己孩子状态良好之后,我们面对其他父母或孩子的窘境,会怎样做呢?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·科恩(Lawrence J. Cohen)曾经记录过这样的场景:“很多人在超市排队,你的后面有一个小孩无缘无故地发脾气,他的爸爸开始训斥和威胁。但是情况毫无转机,这个小孩儿竟然还踢到了你的小腿……”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?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会叹气摇头,甚至是当着这位窘迫爸爸的面教育自己的孩子:“你可不能向这个孩子学。”
但是,是否还有更好的做法呢?将心比心,带孩子在公众场合的突发状况,谁又没有体会呢?有时候,你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温暖的话语就可以极大安抚别人的情绪。
如果碰到了这种情况,你可以对这位气愤无奈的父亲说:“这没什么,孩子偶尔是会这样的。”“你真不容易,需要帮忙吗?”或者指着他购物篮里的某个食物故作惊讶地对他的小孩说:“哇,你买了这个!太有眼光了,我昨天吃过一次,超级好味!我好遗憾今天没有买。你太幸运了!”
现代社会越来越习惯“互不打扰”“冷眼旁观”,但相信我,如果我们能对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我们所获得的外界帮助也会越来越多。
有一次和朋友聚餐,大家的孩子年龄普遍偏小,只有一个大姐姐快到上学的年纪。吃饭之后,大人们在聊天,小龄孩子们在吃水果,大姐姐显然没有兴致,可能觉得弟弟妹妹们太小了没法玩到一起,一脸寂寞和失望地坐在那里,不说话也不吃水果。
我想帮她活跃起来,于是向孩子们提议:“咱们一起捉迷藏怎么样?大姐姐当‘警长’,带着‘警员们’找;我当‘小偷’我来藏!前提是不许碰碎杯碟!”这下孩子们都来了精神,我暂放自己淑女形象钻到空桌子下面藏躲,大姐姐带领着孩子们四处找,并且还时不时提醒小孩子们不要碰头。大家玩得大汗淋漓,每个人都很开心很尽兴。大姐姐临走还对我依依不舍,盼望下次的聚会快点来到。
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前提是自己的孩子情绪良好、环境安全。
对处于困境的孩子和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哪怕是一个理解的眼神,一个善意的微笑,或者一句逗笑的话,可能都会给他人紧绷的情绪以很大的缓解。
以上,就是我对带娃进入公众场合的全部建议。你准备好愉快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了吗?那么,节日之后我们再聊聊,假期情绪保持得如何呢?孩子有没有爱上与你的相处呢?——最后,向常年奋战在育儿第一线的,过节比上班还累的,早已忘了懒觉怎么睡的父母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!给家中的老人与小孩们拜年!